2025年10月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原油市場今年以來的走勢,主要受到三大因素交織影響:OPEC+的減產解除、中國的原油儲存動態,以及地緣政治風險。這些變數不僅方向各異,還充滿不確定性,使得未來展望比以往更加難以預測。
OPEC+減產解除進程
自 4 月以來,OPEC+的八個成員國逐步解除總計 220 萬桶/日的自願性減產,並預估在 10 月可能再增加 13.7 萬桶/日。一般來說,增產應該對油價形成壓力,但實際狀況卻有所不同。根據業內人士評估,新增出口量僅達到目標的四分之三,約有 50 萬桶/日未流入市場,相當於全球需求的 0.5%。
因此,本來被視為利空的增產舉措,反而可能在實務上支撐了油價。這也意味著,即使本週末OPEC+會議再度上調產量配額,市場反應仍偏向觀望,因為投資人將等待實際供給能否落實。
中國的儲油動向
中國今年以來積極建立庫存,推估每日約新增 50 萬桶,這一行為在短期內吸收了市場過剩供給,使布蘭特原油價格維持在每桶 65 至 70 美元的區間。然而,中國並未公開儲存規模,僅能透過進口量、國內產量與煉油處理量推算。這種缺乏透明度,使得未來是否持續囤油難以預測。
中國過去的慣例是,油價低時增加購買,油價上升則動用庫存。根據市場推估,中國 9 月原油進口量降至 1,083 萬桶/日,較 8 月的 1,165 萬桶/日下滑,創下 2 月以來最低,反映油價在 6 月因中東衝突走高後,中國可能調整了進口策略。
(圖片來源:【能源行情】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地緣政治衝擊
今年,以色列與伊朗的短暫衝突提醒市場,中東局勢仍具高度風險。另一方面,烏克蘭對俄羅斯煉油廠的攻擊,可能減少俄羅斯成品油出口,卻同時增加原油出口,從而推高煉油利潤。此外,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貿易戰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的最終影響方向仍難以界定,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觀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