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消費|印度的快商務燒錢換成長!電商推出10分鐘送達服務,真的能賺錢嗎?

圖片來源:Pixabay

2025年2月1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快商務」(Quick Commerce)近幾年在印度爆紅,強調超短時間配送,讓 Zomato 和 Swiggy 這類外送平台迅速崛起,吸引大量投資。不過,印度知名私募基金TVS Capital Funds主席 Gopal Srinivasan最近潑了盆冷水,直言這股熱潮「撐不了多久」,因為它完全依賴投資人的錢,沒有真正穩定的獲利模式,長期來看根本無法賺錢。

什麼是快商務?為什麼這麼夯?

🚀快商務,簡單來說就是「更快、更即時的電商」,從生鮮食品、日用品到電子產品,承諾10分鐘內送達。這種超快配送模式,特別是在生鮮雜貨領域,已經大大改變了電商市場的格局。

根據Datum Intelligence的數據,這個市場的年度銷售額從2020年的1億美元暴增到2024年的60億美元,成長速度驚人。

不只 Swiggy(旗下 Instamart)和 Zomato(旗下 Blinkit)在做,沃爾瑪(Walmart)支持的Flipkart、亞馬遜(Amazon),甚至印度本土巨頭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 也都加入戰局。

投資人瘋搶,但 TVS Capital 不買單

這波快商務熱潮吸引了不少知名投資機構,包括 騰訊(Tencent)、Prosus、Nexus Venture Partners 和 Info Edge 等創投基金。

然而,TVS Capital 選擇不投資,原因很直接:這可能是一場泡沫,最終會崩盤。主席甚至用「大傻瓜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來形容這場投資潮,他認為投資人現在買進快商務公司時,估值已經偏高,但他們寄望未來會有「更傻的人」願意用更高價接手,來獲利退出。如果找不到下一個接手者,這些公司的估值可能會大幅縮水,投資人就會血本無歸。

相較之下,TVS Capital選擇投資長期有需求、能穩定賺錢的行業,例如金融服務和美妝電商。未來快商務是否能夠真正站穩腳步,還有待市場驗證。

快商務模式的三大隱憂

⚠️虧本經營,光靠燒錢維持

目前快商務平台為了競爭,大量補貼消費者,讓商品價格低於成本,甚至提供免費配送。但這種模式根本無法長期維持,因為一旦補貼減少,消費者可能就不買單了。

⚠️高昂的物流成本,難以控制

10分鐘內送達,意味著平台需要建立大量「前置倉」(小型倉庫)、雇用更多外送員,並且透過人工智慧(AI)精準預測訂單需求,這些都是龐大的開支。目前這些成本遠遠超過收入,長期下來無法持續。

⚠️市場真的有這麼大嗎?

有些消費場景確實需要極速配送(例如忘了買牛奶、臨時需要充電線),但這種需求真的足夠支撐60億美元規模的市場嗎?許多消費者其實願意等幾個小時甚至一天來拿到商品,而不是為了省幾十分鐘而支付更高的配送費。這讓快商務的市場成長潛力打上問號。

快商務的未來:轉型或淘汰?

快商務不一定會倒閉,但未來勢必經歷市場淘汰賽,最後可能只剩少數幾家能真正生存下來。要想活下去,這些企業需要:

✅ 降低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 透過 AI 技術預測需求,減少庫存浪費。

✅ 發展會員制或訂閱服務 → 讓忠誠顧客付費,提高利潤率。

✅ 增加高毛利商品 → 不只賣日常用品,也拓展到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如電子產品、美妝、時尚等。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零售消費
消費趨勢
消費市場
印度
電商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