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年會登場 聚焦AI與資金鏈韌性

2025年10月14日 17:06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由鉅亨網提供
圖片來源:由鉅亨網提供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今 (14) 日召開第十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並舉辦「實現健康台灣願景 前瞻全球生醫市場」論壇,聚焦全球數位生醫趨勢、國際經貿衝擊下的資金鏈韌性等議題。 

生物產協理事長劉理成致詞時表示,生物產協持續推進全球合作,未來將進一步深化與國際的交流,鏈結海內外資源,擴大台灣生醫產業影響力。 

AI 已成生醫領域關鍵驅動力 台灣生醫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首場主題演講「全球數位生醫發展現況與趨勢」,由 DCB 資產組 ITIS 研究團隊產業分析師黃薰儀主講。黃薰儀強調,目前已有許多創新公司強調以 AI 為核心,結合生醫數據進行感測判讀與治療,打造即時監測與個人化照護模式。此外,AI 同樣在藥品與醫材的研發與製造上發揮優勢,縮短從研發到商品化的時程。 

而首場焦點座談「發揮數據價值 建構 AI 生醫研發樞紐 」,由台灣生醫大數據公司董事長梁賡義主持,與談人則有華碩 (2357-TW) 雲端總經理吳漢章、中研院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以及 Syneos Health 執行董事 Francesca Scaramozzino。 

Francesca Scaramozzino 表示,AI 已成為醫療產業的重要驅動力,特別是在疾病管理與臨床決策中展現潛力,AI 也逐步改變醫療產業的運作模式,從過去被動轉為主動預測,助力業界做出快速且精準的判斷。 

吳漢章指出,目前 AI 醫療導入的挑戰包括資料整合標準化、法規遵循與跨院資料互通,台灣 AI 醫療應用已從概念有走向落地實踐,未來可參考國際經驗,建立病人資料自主授權與回收機制。 

陳玉如則分析,AI 運用在臨床試驗的價值已經成形,台灣應思考資料運用的彈性,從研究初期即思考臨床試驗設計與產品化策略。 

面對關稅不確定因素 生醫產業須強化資金鏈韌性 

第二場「美國對等關稅與最惠國藥品政策解析」,主講人為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李益甄指出,在台美尚未完成最終談判前,台灣生醫產業需應對不確定性升高並加強避險,採用首次銷售原則、製程移轉或進行供應鏈重組等都是可行策略,不過必須留意美方對於原產地的認定原則,避免被美國海關認為涉及洗產地而補稅及懲罰。 

第二場焦點座談「經貿衝擊下建構台灣生技資金鏈韌性」,由台杉生技基金執行合夥人黃立鑫主持。黃立鑫表示,生醫新創在國際募資時,需先明確自身定位與商業模式,從單一產品技術,轉化為強調產品能提供的創新價值,以利爭取跨境機構資金與策略性股東。此外,若要強化資金鏈韌性,須從早期到成長期資本布局出發,除善用國內資源,更應強化國際能見度,串接國際私募基金與創投資本。 

資誠生醫產業協同主持會計師黃珮娟則指出,台灣 2024 年生醫公司 IPO 募資額達 153 億元,創新高,2025 年上半年 5 家生醫公司 IPO 募資 14 億元。隨著美國聯準會 9 月降息 1 碼,生技醫療產業中的高齡化、智慧醫療、創新藥品等具備長期動能,預期下半年生醫 IPO 將加速。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
生技
AI
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