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加州,每加侖汽油價格比全美平均高出超過一美元,讓通勤族與中產家庭叫苦連天。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數據,截至今年3月,加州民眾每加侖油價中,有0.54美元來自環保法規,0.90美元來自稅費,是全美最高。
煉油廠退場潮:政策驅動下的產能緊縮
自2008年以來,加州已有六座煉油廠關閉,其中包括近期宣布關廠的 Phillips 66(洛杉磯地區)與 Valero(舊金山灣區)。
這波「退場潮」並非單純的市場汰弱留強,而是受到一系列環保法規與政策推動所驅動,包括碳排放交易(Cap-and-Trade)、低碳燃料標準(LCFS)、以及更嚴格的地方排放規範。
而為了防止因產能萎縮導致的供應不足,州長 Gavin Newsom 去年通過 ABX2-1 法案,授權監管機構介入煉油商的庫存管理,試圖維持市場穩定。
然而實際上,市場早已出現結構性緊縮:生產端退場速度遠高於新產能接替。
※加州汽油價格長期居全美之冠,截至2025年4月,每加侖接近5美元,遠高於全國多數州。高稅費、嚴格環保法規與煉油產能下滑共同推升成本,成為民眾生活負擔的重要來源。
能源轉型不是關廠結束,而是價值鏈重塑
並非所有煉油廠都選擇關門走人,有些業者則投入再生燃料轉型計畫,試圖在碳中和趨勢下找尋新的利基市場:
🛢Phillips 66 的 Rodeo 廠(舊金山灣區)正轉型為北美最大可再生燃料生產基地,預計2024年全面運作,年產能高達8億加侖。
🛢Marathon 的 Martinez 廠與芬蘭能源公司 Neste 合作,轉型生產再生柴油與航空燃料,強調以廢油和植物油為原料,減少碳足跡。
這些轉型策略反映出企業對法規環境的適應力,也顯示「煉油退場 ≠ 能源撤出」,而是新產業模式的重組。不過,再生燃料的生產規模與傳統燃料仍有差距,無法立即彌補整體供應缺口。
進口依賴升溫,加州能源主權受挑戰
產能不足的另一面是加州越來越依賴海外燃料供應。EIA指出,加州仰賴來自印度、南韓等地的精煉燃料,進口比例逐年上升。這使得加州能源安全暴露於地緣政治風險與全球物流瓶頸之中。
若紅海航線中斷、港口擁堵或海外煉油商調整供應策略,都可能使加州陷入短期價格飆升與油品短缺的風險。此外,國際供應者是否願意長期供應符合加州高標準規範的低碳燃料,也是尚未解答的問題。
📌電動車:轉型下的消費者避風港?
高油價與政策趨勢下,加州電動車銷售佔全美約40%,可視為一種「消費者對傳統燃料成本上升的反應」。但電動車並非無痛解方,因為電網容量與充電基礎建設仍明顯落後,尤其在偏鄉與低收入地區,轉型落差更為明顯。
結語:加州的轉型故事,是進步還是失衡?
加州以進取的氣候政策著稱,但也必須正視供應鏈收縮與轉型成本外溢的現實。當煉油廠逐步退場、再生燃料尚未成氣候、進口依賴日增,能源轉型不能只是「減碳指標」,還需兼顧產能韌性與消費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