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設定的2025年碳排放標準,要求車商至少20%的銷量來自純電動車(EV)。
根據研究,若標準維持不變,2025年EV銷量預計將成長65%;但如果標準被取消,成長幅度恐怕只有33%。
對於還在努力轉型的傳統車商來說,這是一場壓力測試,因為未達標者恐將面臨高達150億歐元的罰款,因此業界正在施壓,希望歐盟能網開一面,豁免相關罰款。
2025年2月4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平價EV來襲,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
過去幾年,電動車因價格較高,仍難以完全取代燃油車。但2025年將有多款平價EV問世,包括雷諾R5、飛雅特 Grand Panda、現代Inster、福斯ID.2等,價格均低於25,000歐元,降低消費者轉換門檻。
關稅與補助能否加速電動車普及?
除了政策目標,資金支持也是關鍵。E-Mobility Europe建議,歐盟可以把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關稅收入,以及COVID-19疫情援助剩餘資金,投入EV購車補助計畫,讓更多消費者願意購買電動車,進一步推動市場增長。若政府能積極參與,就能在不必罰款的情況下,讓市場自然推動車商向電動化邁進。
基礎設施不能停,投資信心才是關鍵
電動車市場的成長,不只取決於車輛本身,充電基礎設施更是不可或缺。至今,歐洲的充電業者已投資100億歐元建設基礎設施,但如果歐盟放寬EV銷售目標,投資人可能會縮手,導致基礎建設擴張受阻,進一步影響電動車市場的發展。荷蘭快充企業Fastned的執行長警告,若政府政策搖擺,將影響整體產業鏈的長期規劃,甚至讓充電網絡擴張停滯。
產業聯盟:要成長就不能半途而廢
E-Mobility Europe(前Avere)代表著歐洲電動車產業,包括Tesla、中國電池大廠CATL、Fastned等企業。
這些產業鏈核心企業的態度很明確:歐盟若不堅持原定標準,整個產業的投資、基礎建設發展,甚至車商的電動化決心,都可能因此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