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美國大型銀行相繼公布2025年第一季財報,不僅交出優於預期的成績,也讓市場看見在地緣政治與貿易不確定性升高的背景下,金融體系如何穩健因應潛在風險。雖然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仍在升溫,但從各家銀行的資產品質與風控措施來看,這波潛在的經濟下行壓力,並非由金融體系所引爆。
財報成績亮眼,但高層語氣轉趨保守
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與富國銀行等龍頭銀行的第一季獲利普遍優於市場預期,尤其在股市震盪中,股票交易與債券承銷業務帶來顯著貢獻。摩根大通股票交易收入年增48%,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儘管財報數字亮眼,多位銀行高層在法說會上語氣顯得保守,紛紛對貿易政策、通膨壓力與企業信心表達憂慮。
關稅風險升溫 企業與消費行為轉向保守
川普政府再度升高對中國與其他貿易夥伴的關稅措施,使市場再度進入不確定期。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指出,企業客戶已開始暫緩資本支出與併購計畫,部分IPO甚至因市場不穩定被迫中止。消費者則出現提前採購、避免物價上漲的行為,反映出通膨預期已經滲透至日常消費決策。
信用風險尚未爆發,銀行主動提列準備金
儘管目前尚未出現大規模違約跡象,但多家銀行已開始提列更多信貸損失準備金。以摩根大通為例,第一季信貸準備金達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七成,顯示其對未來經濟可能惡化的預防性佈局。這類做法凸顯銀行體系對風險的高度敏感與前瞻性管理。
衰退風險存在,但這次:金融業非震央
多位華爾街高層,包括Dimon與黑岩執行長Larry Fink,都認為經濟衰退機率仍高,但本輪風險主因不在金融體系,而是政策不確定性與全球供應鏈再度受阻。銀行資本充足、放款審慎,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情況顯著不同。
市場人士指出,若貿易戰持續升溫,雖可能拖累企業獲利與消費信心,但金融體系具備應對能力,不太可能成為經濟崩盤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