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德造船(6753)在手訂單破百億 六廠北棟擴產推動中大型艦商機

2025年09月03日 10:48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接到大量訂單後的龍德造船正在大量備貨。圖片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龍德造船(6753-TW)近年在「國艦國造」與公務船計畫加持下,成長動能備受矚目。公司手握逾百億元的在手訂單,搭配六廠北棟約15億元資本支出擴產,將成為承接中大型艦艇與新興商機(如離岸風電運維船、無人艦)的關鍵基礎。不過,理解龍德造船的營運模式,最重要的是抓住兩個底層邏輯:造船收入是「進度認列」,以及訂單、產能與認列之間存在時間差

在手訂單是觀察造船業未來營收最直接的指標,因為它代表公司已經拿到、未來會逐步認列的確定收入來源。這與「合約負債」不同,合約負債僅反映客戶已付的訂金,但兩者仍具高度連動性,通常同步變化。

從數據來看,龍德的在手訂單持續攀升,2021年約50億元、2022年70億元,2023年突破100億元,2024年則穩定在105億元水準。這意味著未來幾年營收有明確的成長能見度。不過,市場上也出現過不同口徑的數字,例如「在手訂單80億元」或「詢價案52件、總額429億元」。這些差異來自定義不同:已簽約訂單才能算進確定營收,而詢價或招標案只能視為潛在機會

換句話說,訂單規模越大,未來營收基礎越厚,但是否能及時認列,仍取決於合約是否真正簽訂,以及工程建造的進度。

在營收認列上,造船不是「交船才算收入」,而是依照「進度認列」方式,按照已投入成本占合約總成本的比例,逐步計入營收。也就是說,工程做到哪,收入就認列到哪。這也解釋了為何公司營收在季與月的波動很大,因為不同專案的進度不同,認列時間差會讓數字起伏明顯。

另一方面,六廠北棟的建置將左右未來產能與營收天花板。該廠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到2026年初陸續投產,建造能力可從原本80公尺船長、約1,000噸級,提升到120–125公尺、4,000噸級。這意味龍德可望切入更大型軍艦與風電運維船市場,並承接國防新訂單。

目前,龍德主要營收來自國防艦艇(如沱江級)與各類公務船,加上維修保養服務,2023至2026年的能見度由軍艦訂單支撐。公司同時積極投入無人艦與離岸風電運維船領域,並已參與「慧龍」無人水下載具與「快奇」攻擊無人艇計畫,並鎖定海外市場,例如新加坡巡邏艇訂單與長期維保合約。

但造船業也有風險:若合約總成本估算不精準,毛利與淨利恐受衝擊;供應鏈斷鏈或原料波動可能影響交期;政府標案競價也會壓縮利潤。此外,六廠北棟雖能帶來成長,但投產時程與資金壓力也是考驗。

投資人可追蹤以下幾個核心指標:已簽約的在手訂單金額、合約負債變化、工程進度%、毛利率表現、六廠北棟建置進度與資本支出動用情況。例如,2025年上半年合併營收年減約2%,但單季仍有增長,月度數據波動更顯示工程進度對數字的直接影響。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造船
無人船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