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近年來狀況不佳,自2018年前董事長因財務醜聞被捕後,公司內部動盪,業績也一路下滑。儘管與法國車廠雷諾(Renault)有長期合作關係,但雙方的矛盾使得聯盟運作不順,導致日產在電動車轉型和全球市場競爭中逐漸落後。
為了尋求突破,日產去年與本田展開合併談判,希望透過整合資源、共同開發電動車技術來提升競爭力。然而,本田在談判中占據優勢,不僅市值遠高於日產,還希望讓日產成為子公司,這讓日產難以接受,最終導致談判進展受阻。
2025年2月5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談不攏!本田與日產合併計畫面臨終止
根據《朝日新聞》報導,本田與日產的合併談判可能終止,雙方董事會近期將開會討論是否正式喊停。談判進度不如本田預期,加上日產強烈反對成為本田的子公司,導致計畫陷入僵局。本田市值約470億美元,是日產的五倍,使得本田在談判中擁有更大主導權,但日產對股權結構問題持強硬態度,使談判難以推進。
這場合併案原本有望改變全球汽車市場格局,若成功,本田與日產將組成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僅次於豐田與福斯。
產業巨變來襲,日系車商陷入困境
全球汽車市場正在經歷百年來最劇烈的變革,電動車(EV)迅速崛起,中國比亞迪(BYD)等新興勢力擴張猛烈,傳統車廠承受巨大壓力。日產與本田的合併原本被視為應對這波市場變化的關鍵策略,但如今計畫受阻,也凸顯了日系車商在新能源轉型上的難題。
此外,雷諾持有日產36%的股份,對合併持開放態度,但三菱汽車則可能不加入,使合併計畫更加複雜。
美國關稅壓力讓日產雪上加霜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可能對墨西哥與加拿大進口車徵收25%關稅,這對日產來說將是沉重打擊,因為它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極度依賴墨西哥工廠生產的車款。根據S&P Global Mobility的數據,日產約27%的美國銷量來自墨西哥,而本田與豐田的比例僅為13%與8%。
業內分析師指出,若關稅持續,日產的營運利潤可能完全被吞噬,除非能迅速調整供應鏈,例如改變生產地點或將墨西哥製造的車款轉向其他市場,但這需要時間和龐大資金。
合併破局,日產何去何從?
本田CEO曾表示,日產的營運穩定是合併的前提,本田並不打算「拯救」日產。因此,若日產的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合併的可能性將更低。
如果合併談判最終破局,日產可能需要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或加快自身的電動車轉型,以避免在市場競爭中被邊緣化。本田則可能繼續尋找其他合作機會,或專注於內部技術發展。
市場正在等待2月中旬的正式公告,這將影響投資人的信心,並可能對兩家車廠的股價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