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面對能源轉型與供應穩定的雙重挑戰,比利時重新調整其核能政策方針,正式批准 Tihange 3 核電機組的重啟與延壽,並同步規劃 Doel 4 機組於年內復運。
這項政策不僅回應國內對能源穩定的迫切需求,也呼應了歐洲能源地緣格局下對低碳基載電力的重新重視。
延役協議進入執行階段
此次獲准重啟的 Tihange 3 機組位於比利時東部、靠近列日,裝置容量為 1,038 兆瓦,為該國核能系統的重要組成。根據比利時聯邦核能管制局核准內容,該機組將重新啟動並進入延役營運階段,實現2023年12月政府與 Engie 之間所簽協議中的承諾。
另一座位於安特衛普附近的 Doel 4 機組,裝置容量為 1,039 兆瓦,則已於2025年6月30日停機,進入長期營運檢討階段,預計最遲將於11月1日前重新啟動。兩座核電機組皆於1985年投產,迄今已運轉超過40年,合計約佔比利時核電總產能的35%。
歐洲轉型路上的基載平衡
核電延役已不再是比利時獨有的選擇。自 2022 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天然氣供應風險大幅升高,促使歐洲多國重新審視自身的核能政策。其中,德國調整了最後三座機組的退役時程,荷蘭啟動新機組的可行性評估,法國則持續推進新一代反應爐的研發與商轉計畫。
這些政策變化背後,反映出各國在能源結構上的再平衡需求。即使再生能源加速佈建,為確保電網穩定與價格可控,仍需維持一定比例的低碳基載電力。
因此,核能再度被納入能源轉型的過渡選項,並逐漸獲得歐盟機構在補助與政策空間上的支持。
延役與更新共存
對於能源基礎建設投資者而言,核電延役不僅代表設備壽命延長的技術挑戰,也蘊含潛在回報與政策風險的雙重評估。延役計畫通常伴隨升級與安全檢測等投資需求,相較於新建機組仍具資本效率優勢,且現有機組已有電網接入與維運基礎,回收期可望加速。
以 Tihange 3 與 Doel 4 為例,倘若未來電價波動仍高,核能可望提供較具成本競爭力的穩定電源。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下,核電延役可能成為「低碳能源組合」的一部分,與儲能、需求響應系統及分散式綠電共同構築新一代電力生態。
在減碳壓力與供應穩定間尋找平衡
比利時延役核能的決策代表一項務實取向,背後意義遠超過單一國家的能源調度安排,而是體現出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求過渡階段的穩定方案。
未來數年,隨著地熱、小型模組化核能(SMR)及長時儲能等新技術的發展速度加快,歐洲各國或許能逐步擺脫對延役的依賴。
但在此之前,Tihange 3 與 Doel 4 的延役,為比利時乃至歐洲中西部提供了關鍵的電力安全保險,也為能源市場注入一劑結構穩定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