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產品都一樣,市場規模之所以會成長,都是來自以下三種類型的需求:
-
汰換需求,舊換新
-
升級需求,新換強
-
新增需求,要更多
汰舊換新的需求也稱為換機潮,但只是把舊的換成新的,因此總體需求量是不變的。這種產業會有比較高的循環性,因為購買者的預算會隨著景氣上上下下,沒錢的時候用久一點,有錢的時候預算充足,全部跑出來換機。
升級的需求通常能帶來產值的快速提升,利潤率通常也會變好,但是總量還是不變的,只是單價的提升,例如最近的伺服器都升級為更強的AI伺服器。
新增需求也是不錯的情況,因為這代表總需求量的上升,這通常會伴隨著GDP的增長,就業機會增加,產能利用率變高。
假如一個產業的需求主要來自汰舊換新需求,那麼它的循環性會比較強,長期成長率會比較低,接近GDP水準。
假如某個產業的需求來自升級,則要看單價提升多少,提升越多當然越好,利潤率提升得越多,有競爭力的廠商也會更加強勁。
假如某個產業的需求來自需求量的提升,原本只吃三餐,現在一天要吃四餐(比喻),那麼需求總量就會上升,利潤率通常也會變高,展店所帶動的設備需求也是屬於新增的需求。但是這種情境下,由於大家都看得到成長機會,競爭者通常也會越來越多,使得廠商利潤率的提升有限。
當然最好的情況是三者兼具,但若只有一種,【單價的提升】對於產業整體利潤率還是最有利的情境。其次為【量的提升】,最差的就是【總量與單價都不提升】的汰舊換新需求。
所以不管你看的是任何產業預估數據,會友雙位數高成長的產業通常是【量價俱揚】,5~10%成長性的通常是【需求量的提升】,2~3%成長率通常是【價量皆飽和】的狀況。
實際情況也許沒那麼單純,因為會有多種排列組合,有的行業是:單價下滑但需求量會上升,例如電動車或者其他電子產品。有的行業則是單價上升但需求量不變,最慘的就是兩者皆下滑,也就是那種消失的行業,等等.........
競爭力在有升級需求的時候最有用,而且越急著升級越好,假如需求量不變,也毫無升級需求的話,競爭力的護城河並不一定很大,例如鴻海在組裝業務很有競爭力,但是當總裝置量不太成長的時候,例如手機,僅存的訂單也會被慢慢分食掉,時間問題而已,這種情境將來也可能發生在台積電身上,即使它是神山,所以早期台積電的本益比並不高。
藉由這種分類法,在看產業預估值的時候會比較能夠理解背後原因,這樣才抱得住股票,因為你知道競爭力在何時會有加成效果,但在不能繼續持股的時候,也不會因為看到公司市佔率很高而繼續傻傻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