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近期一項美國藥價政策消息再次引發藥品產業高度關注,根據消息人士透露,川普政府正考慮實施「國際參考定價」作為藥價改革的策略,引起藥品產業強烈關注。儘管這項政策尚未正式上路,卻已被業界視為「最大的生存威脅」。為何川普會盯上這項政策?這項措施比關稅更具殺傷力?讓我們一探究竟。
什麼是「國際參考定價」?為何成為政策焦點?
國際參考定價指的是美國政府將某些藥品的價格與其他已開發國家(如瑞典、日本或德國)的藥價進行比較,並依據這些價格制定美國的藥價標準。此一政策目的是縮小美國與其他國家在藥價上的巨大差距。
美國消費者支付的藥價往往是其他已開發國家的近3倍。例如,拜登政府談判後的抗凝血藥Eliquis價格為295美元(原價606美元),但同一款藥在瑞典只要114美元,在日本甚至只要20美元。
這項政策若落實,可能會顛覆美國長期以來的藥價制定機制,並對整個藥品產業造成深遠影響。藥廠對國際參考定價的反彈極大,主要是因為該政策可能導致利潤下滑,進而削弱創新研發的資金來源。業內人士指出:「我認為政府沒有完全理解這項政策對美國創新的衝擊,它將對整個醫療體系造成擾動,而不僅僅是藥品產業。」
為何川普政府推動這項政策?比關稅還重要?
因為藥價高昂,讓政府財政負擔沉重。事實上,美國每年花在藥品上的錢超過4000億美元。川普政府曾預估,如果實施國際參考定價政策,預計可在7年內為納稅人節省超過850億美元。這項潛在的財政節流對政府而言極具吸引力。
與此同時,川普團隊亦曾提出針對進口藥品加徵關稅,但業界人士普遍認為,與關稅相比,國際參考定價對藥廠的打擊更為深遠。原因在於這不只是額外成本的增加,而是從根本改變藥價制定模式,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藥廠可能提高國外藥價
此外,藥廠可能會重新與那些參考國家重新談藥價合約,刻意提高那裡的藥品價格,這樣就能抬高美國參考用的價格標準,同時還能在國外賺更多錢。
實施的困難點:行政與人力資源限制重重
根據專家分析,國際參考定價的實施需要龐大的行政資源。美國的「聯邦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中心」(CMS)目前人手不足,尤其是在川普政府裁撤大量醫療衛生部門的官員後,短時間內難以全面推行此政策。
同時,不是所有藥品都在各參考國家上市,有些國家也不公開其藥價數據,政府恐難精準掌握實際售價,這都增加了制定標準價格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