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2025年起,印度政府將針對24種戰略級礦物啟動回收獎勵計畫,背後目標不只是為了追上淨零排放的長線承諾(2070年),更是為了提前搶佔下一波綠色產業鏈的供應話語權。
政策背景與目標
在全球瘋搶鋰、鈷、鎳等關鍵礦物的同時,印度選擇了一條有點反直覺但極具企圖心的路:從回收端切入,主動建構資源主權。
這些礦物對印度發展電動車、儲能技術與高科技製造至關重要。
為此,印度已於2025年1月正式啟動「國家關鍵礦物使命」(National Critical Mineral Mission),預算達1630億盧比(約18.8億美元),涵蓋礦物的勘探、開採、加工到回收的整體產業鏈。
預算釋出、產能啟動
印度政府已編列150億盧比(約1.8億美元)專門用於回收推動,這筆資金將在四至五年間分階段釋出。
與傳統一次性政策試點不同,本次規劃設計了更具結構性的誘因:包含資本支出補貼、生產掛鉤激勵(PLI)與關稅調整等手段,目的是讓回收不只是環保義務,而是一門有商業模式可運作的產業。
具體措施包括:
♻️回收設施建設補助以減輕初期成本壓力
♻️依產出給予現金獎勵以強化企業投入誘因
♻️擴大關稅免除(如2025年起已取消鋰、鈷、鉛、鋅等12項廢料進口稅)
鋰與鈷為核心戰場,電池回收是政策的第一現場
目前印度每年僅能處理約7.5萬噸鋰離子電池廢料,相較於未來電池報廢潮的預期規模,幾乎還未啟動。
此次政策設計正是從這個關鍵缺口切入,藉由強化回收體系來支撐未來可能爆發的材料需求高峰。
鋰、鈷、石墨等礦物的回收率是否能顯著提升,將直接決定印度能否從目前的「資源使用者」轉型為「資源循環國」,在全球競爭激烈的材料市場中搶得一席之地。
電動車產業成推力,但回收策略是布局未來
2024年,印度電動車僅佔新車銷量的2.5%,但年增率高達20%,遠高於整體市場的5%。分析師預估2025年電動車銷量可望倍增至20萬輛以上。
這不僅預示電池報廢量將在未來幾年迅速攀升,也意味著回收需求將水漲船高。
然而,印度推動回收策略的目的,並非單純為了補救即將出現的廢棄問題,而是提早布建新一輪資源來源方案。當全球原料價格動盪、地緣風險升高,誰能回收,誰就握有第二輪籌碼。
展望:制度賭局與供應鏈主權的起點
印度的這場回收政策戰略尚未完美。技術層面尚有缺口、回收體系仍待建構、法規執行力也需要驗證。
但若操作得宜,這將不只是實現「低成本資源循環」,更可能是印度在全球能源材料競賽中,奪得入場資格的關鍵一跳。
當其他國家還在談開採與礦山投資,印度已悄悄從「翻垃圾桶」開始,試圖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回收產業邏輯。這不只是一場資源政策的轉向,更是一場供應鏈自主的長期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