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 美國政策轉變,支持全球條約限制塑膠生產,對抗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
● 歐盟等積極推動環保的國家呼籲全球塑膠條約限制塑膠生產並消除有害化學品。
● 美國化學理事會批評政策轉變,環保組織表示讚賞。
● 聯合國條約是否限制塑膠生產的爭議,可能影響釜山會議的談判進展。
美國政策重大轉變
在全球塑膠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作為全球最大塑膠生產國之一的美國,宣布支持一項旨在每年減少新塑膠生產量的全球條約,這一舉動標誌著美國政策方向的重大改變。
此前,美國曾主張各國應自行決定是否限制塑膠生產,但在這次政策轉變後,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等國家的立場形成了鮮明對立。
根據上圖2022年的數據,中國在全球塑膠生產中佔據主導地位,生產量占全球總量的32%,而美國所在的北美地區則占17%。
這些數據顯示出,塑膠生產的集中度相當高,少數國家和地區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生產能力。
與環保先鋒國家的結盟
這一政策轉變將使美國與包括歐盟、南韓、加拿大等在內的積極推動環保國家更為接近。
這些國家支持在聯合國條約中設定塑膠生產上限,並逐步削減塑膠的生產量。
同時,他們還提議消除在塑膠生產中使用的某些環境有害化學物質,並制定一個全球性的化學品清單,以避免各國之間出現規範不一致的「拼湊」現象。
國內外的反應與爭議
然而,這一政策轉變也引發了美國國內塑膠行業的強烈反對。
美國化學理事會(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批評拜登政府屈從於環保組織的壓力,認為限制塑膠生產會損害美國製造業及其相關的數十萬個工作崗位。
相反,環保團體如綠色和平組織則對此政策表示歡迎,稱這是美國在對抗塑膠污染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如上圖所示,自1950年以來,全球塑膠生產量持續增長,至2022年已達到約400萬公噸。這一增長趨勢顯示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塑膠生產和消費的規模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國際間對塑膠生產的控制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釜山會議的挑戰
即將於釜山舉行的聯合國塑膠條約談判將成為美國這一政策轉變的試金石。
由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等國家反對在條約中納入生產限制,這些分歧可能會使談判進展受阻。
因此,如何在不同國家之間達成共識,並最終在全球範圍內有效遏制塑膠污染,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