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晶睿的長期月營收(見上圖)來看,2021年疫情期間曾創下歷史新高,但隨後進入長達一年的庫存修正期。然而,截至2025年4月,晶睿營收已明顯回升,目前水準仍大幅高於疫情前基期(2017–2019),顯示其營運重心已成功上移。這說明了,公司的背後存在著結構性成長動能,例如AI產品、雲平台與海外布局,建立了更穩固的營運基礎。
晶睿(3454-TW)在這一波回升的進度明顯領先同業。從下圖可以看出,若將晶睿的營收貢獻剔除,整體安控產業的營收水準其實僅與疫情前相當,尚未明顯突破。代表晶睿是目前支撐產業總體成長的主要推手
2025年初,美國川普政府恢復對等關稅政策,儘管最新關稅實施延緩90天,但包括北美在內的主要市場已開始重新評估進貨與價格策略。晶睿主要生產據點不在中國,因此在這波關稅政策下短期影響相對有限,但仍預告將調整北美產品售價,以應對未來潛在的稅負壓力。
市場普遍認為,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驅動安控產業進一步加快「去中化」與「平台化」的轉型速度。
晶睿在多重成長動能推動下,2025年首季營收年增達24.6%。其中品牌事業表現尤為突出,拉丁美洲、日本與亞太地區成為拉動主力,AI安防產品亦成功切入日本與巴西兩大市場,顯示其解決方案已逐步獲得國際認可。代工業務維持穩定出貨,泰國新廠於第一季開始投產,預估全年將占總產能20%,有效改善生產成本與毛利率表現。同時,公司預計第二至第三季推出採訂閱制的VORTEX平台應用「AI-Hub」,創造更長期且可預測的營收結構。
晶睿過去雖有部分供應鏈與生產協力廠位於中國地區,但近年逐步調整產地配置,2025年第一季位於泰國的新廠正式投產,預估全年產能占比將達到20%。這不僅有助於降低對特定地區的依賴,也具備避開潛在關稅衝擊的戰略意義。
泰國具備東協自由貿易優勢、人力成本較低、物流條件相對完善,是許多台廠「中美貿易戰」後期積極布局的區域之一。晶睿藉此進一步拉低生產成本、提升毛利率,同時增加品牌對海外通路的供貨彈性。這也呼應了目前安控產業面對國際政經風險下「產能分散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