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什麼是「基差交易」,為何引發「美債暴跌」行情?

圖片來源:Reuters/TPG

2025年4月1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 

近期美國國債價格劇烈下跌,引發市場震驚。美債一向被視為避險資產,為何在經濟不確定升高之際,反而成為資金逃離的對象?答案的核心,藏在一項聽來冷門、卻對市場影響深遠的策略:基差交易(Basis Trade),以及對沖基金背後的操作邏輯。

基差交易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基差交易是一種套利策略。對沖基金會同時「買入」現貨美國國債、再「賣出」相對應的國債期貨合約,藉由兩者價格間的微小差異來獲利。這套做法在市場穩定時看似無害,甚至能提供流動性。但要注意的是:這些基金大多使用高槓桿進行操作,也就是「借錢買債」。因為現貨與期貨的利潤空間很小,為了讓報酬放大,他們會向銀行或回購市場大量借資金來買進國債。

那為什麼買進國債會導致價格下跌?

這正是許多人最困惑的地方。表面看來,對沖基金是在買國債,應該對價格有支撐作用。但實際上,當市場開始出現劇烈波動、特別是債券價格快速下跌時,這些高槓桿的基金部位就會出現虧損,甚至面臨保證金追加(margin call)。為了應對這種資金壓力,對沖基金往往會被迫出售手上的國債現貨來籌措現金。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起初是買家,但在壓力之下就會變成賣家。

更嚴重的是,這些基金的部位一旦開始出現虧損,其他持有類似策略的機構也會同步受到波及,導致更多的現貨國債被賣出,進一步拖累價格。這種「價格下跌 → 被迫賣出 → 價格進一步下跌」的連鎖反應,就像在市場上點燃一根槓桿引線,迅速擴大債市的波動與賣壓。

最新數據怎麼說?

根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截至2025年4月8日的資料,對沖基金對10年期美國國債期貨的淨空單規模攀升至1,873,687口,創下自2023年10月以來新高。這表示,儘管市場已出現明顯拋售壓力,基金不僅未解除這些交易,反而進一步加碼操作,持續維持大規模的基差交易部位。這不僅沒能為市場帶來穩定,反而成為進一步壓低國債價格的推手。

結論:原本穩定的套利策略,如何變成市場風險來源?

基差交易原本是一種低風險、穩定的套利操作,但在槓桿放大的情況下,一旦國債價格出現劇烈變動,就會迅速引爆流動性與資金壓力,讓對沖基金成為被動賣出的主力。當這些高槓桿部位規模龐大、未被解除時,就會在債市中形成實質的結構性賣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整體經濟數據尚未全面惡化的情況下,美國國債卻已經提前出現暴跌行情。

換句話說,這場債市風暴,看似由川普的關稅政策引爆,但真正讓價格急速下滑的,是埋在交易結構裡、由對沖基金操作的那根槓桿引信。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債券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