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er
優分析.2024.02.21

預測常常會失敗,那怎麼投資?沒關係,用這招:「估值為主,預測為輔」

預測常常不準怎麼辦?沒關係,買便宜的人還是會有絕對優勢,這是數學公式叫做【期望值】,讓數學公式幫你贏。

沒有長期追蹤股票的人,無法實際體會產業變動有多快速,原本你認為很久才會復甦的產業,結果下一季就復甦了;而這一季就應該復甦的行業,卻遲遲不見好轉。

之所以世事難料,是因為公司並非「獨立存在」的個體,因此會受到其他人行為的影響。比如說,它會受到客戶端的影響,受到上游供應鏈的影響,受到運輸中斷的影響。

這還不打緊,更複雜的是,單一個體的決策還會影響到其他個體的決策。

比如說,當某公司看到原料可能會缺貨,所以決定提早多買一點來準備著,這下慘了,本來沒有缺的東西現在卻真的缺了,其他人看到這種狀況也趕快買,一家公司的決策竟然影響到所有全體的決策。

這不就是2022年在半導體產業所發生的情況嗎?大家都提早購買之後,埋下了2023年衰退的種子。

因此,當一個產業裡面牽涉了上百家個體之後,變數本來就很多,而這些變數之間又互相影響。

誰可以提供一個方法,讓大家可以「精準預測」?

預測對了可能也賺不到錢

價值投資之父葛拉漢就曾說過,如果你的投資方法是百分百都建立在預測上,那完蛋了,這種方法是不可能賺錢的。

因為很容易預測到的,其他人也都預測到了,這跟剛剛的概念一樣,一個人的決策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決策,因此所有人都很容易預測到的事情,早就反應在股價中,即使你預測正確也賺不了錢。

而那種機率看起來是一半一半的,你還是會跟別人一樣,有50%錯誤的機率。

所以沒人能靠預測占到便宜。

試著評估看看以下這幾個會影響產業的事件:

  • 今年會降息的機率?

  • 降息幾碼,個別機率是多少?

  • 通膨到底會下降到多少?機率是多少?

  • 拜登還是川普當選?

不管你多麼努力評估,機率其實都接近一半一半,而那個機率很高比較可能會出現的,你會發現,都已經反應在股價裡面了,就算成真也沒戲了。

所以不能純粹因為看好公司或產業,就盲目買進,比如說Wifi 7或者電動車,這些事件會出現的機率早已是百分百,全世界都知道。

即使Wifi 7推出了,電動車滲透率提高了,股票也不一定有錢讓你賺。

預測不是沒有用,只是說:不能只有預測。

預測只是輔助,不是全部

既然機率上占不到便宜,那麼買便宜的人就擁有了絕對優勢。

註:這裡講的便宜不是只股價跌很多,是指相對於公司的盈餘水準。

當股價便宜的時候,代表股價反應到悲觀那一邊的機率,而你知道,其實最終結果不一定悲觀,因為機率還是一半一半。

比如說川普還是拜登誰會當選這件事,它會影響到美國的綠能政策,今年這個行業的人都認為川普如果當選會是最大的風險。

問題來了,儘管現在並不知道誰會當選,但如果股價便宜的時候,代表市場的股價已經假設"川普會贏",但事實上機率其實還是一半一半。

這時候,在估值相對低的時候買進的人,就算最後川普當選也無所謂,但如果川普沒有當選,不就大賺了?

回到2023年半導體衰退的場景,當類股的估值變低了,在當下即使你沒辦法確定2024年會不會復甦,即使最後沒復甦,會輸嗎?以期望值的角度來看是不會的。

而現在看起來,復甦的態勢幾乎確定了,你看看,股價是不是早就翻倍了。

這次的循環完全驗證了一件事,當你每次都要等確定了才要買,股價早已沒有多少上漲空間了,還是打算這麼做的人,其實ETF買一買就可以了,因為報酬率不可能贏過它。

用「估值」解決「預測不一定準」的問題

既然未來不一定會如我們預期,一定會有預測失敗的情況發生。那麼在做投資的時候,就是去尋找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什麼是有利的環境?

就是預測錯小賺,預測對會大賺的環境。

比如說,川普當選其實只是影響綠能產業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已,並不是全部,但是股價卻把這件事當作全部的話,這時候就有系統性的錯誤存在。

反過來說,常常買貴的人會有個天生的劣勢,因為機率其實還是一半一半,比如說,輝達會不會真的每年成長40%,機率你認為多少?

如果大家評估後都認為其實機率是一半一半的話,那錯誤就產生了,因為輝達的股價已經反應了未來「肯定要有40%的成長速度」,也就是機率要百分百的情境。請問,這時候對誰有利?

產業預測有其必要性,因為如果一家公司未來都不會有向上的循環機會,那麼股價也會一直待在便宜位置,這樣還是賺不到錢,像是鴻海的本益比已經低了超過十年。

另外,產業的預測也可以幫助判斷一下加減碼的時間點,讓獲利盡可能的擴大。

所以,產業預測是必須的,但只是用來輔助估值的工具,並不是全部。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