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中國面臨出口放緩、內需疲軟以及通縮壓力持續加重的多重挑戰,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工廠出廠價格和消費者物價皆出現下滑,凸顯經濟復甦動能仍顯不足。
為何中國面臨日益加劇的通縮壓力?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週六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7%,為過去六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顯示通縮壓力仍未緩解。儘管該數據略優於市場預估的2.8%跌幅,但仍比3月的2.5%跌幅更為嚴重。
此外,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連續第三個月下滑,年減0.1%,符合市場預期;月增幅則從3月的下跌0.4%,回升至上漲0.1%,略優於預估的持平。
因為出口疲軟,所以通縮壓力或將惡化?
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Zhiwei Zhang表示:「中國仍面臨持續的通縮壓力,這種壓力在未來幾個月可能加劇,因為出口可能會走弱。」
他補充指出:「即便中美在貿易談判中取得進展並削減關稅,關稅也不太可能回到4月以前的水準。」
Zhang建議:「為了提振內需並解決通縮問題,中國需要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
中國政府如何應對低迷的經濟情勢?
由於長期的房市低迷、高家庭債務和就業不穩定抑制了投資與消費,中國經濟持續面臨內需不足的困境。同時,中美貿易戰也對出口造成壓力,加劇總體經濟挑戰。
面對此一情況,中國政府近期已祭出一系列刺激措施,包括降息與注入大量流動性,以期促進跨產業的消費成長。
電商巨頭如京東與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已採取行動,協助出口商轉向內銷市場。這些舉措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導致價格進一步承壓,因為企業與消費者信心因前景不明而仍然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