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TW)今年二月起,由擁有超過三十年汽車產業資歷的關潤擔任電動車策略長,直接向董事長劉揚偉負責。上任後的第一個策略可能是打造一款價格低於1萬美元的電動車,約當台幣30萬以下。
以下是外資所估算的電動車成本結構圖。電動車為何能這麼便宜,主要是透過更節省的配置。
根據高盛的研究,電動車的成本結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
電池和電機:這是電動車最大的成本中心,根據各種報導,這部分可能佔總成本的約50%。主要因為電池和電機是電動車的動力核心,決定了車輛的續航里程和性能。
-
車身和底盤:這部分通常佔總成本的約19%,其中車身約佔5%,底盤約佔14%。車身和底盤的設計、材料和製程都會影響成本。
-
電子設備和感應器:這部分包括照相機、雷達、LiDAR等高級感測器以及車輛內的各種電子設備,如資訊娛樂系統等,其成本比重可能因車款不同而異。
-
其他部分:這包括車輛的組裝、塗裝、測試以及其他製造成本,其比重也會根據車款和製程的不同而變化。
一款低價的電動車的成本節省,可以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電池和電機是電動車最大的成本。可以透過降低電池包和馬達機電的重新配置,來降低價格到一萬美元以下,比如說降低電池使用數量,讓總重量大幅降低六至七成,雖然導致續航里程數不高,但日常生活上夠用。由於重量減輕許多,也因此不用那麼好的馬達機電系統來驅動。
車身和底盤則分別佔電動車總BOM成本的5%和14%。售價在一萬美元以下的車型都是很小型的車款,透過小型機構間可以節省部分的組裝、塗裝和其他製造成本。
此外,價格在一萬美元以下的車型大多不會採用成本較高的LiDAR、雷達和高階傳感器,也沒有太高階的ADAS功能。
就鴻海的長期目標來看,該公司希望到2025年,達到全球電動車市場5%的份額,這將意味著每年約500,000至750,000輛的電動車出貨量。而其首款乘用電動車已經在2023年開始生產。
綜觀鴻海進入電動車市場採行的是一個全方位的策略,涵蓋了整車組裝、組件、半導體和內部產品的軟體。然而,要達到公司目標需要在許多方面取得成功,不只是降低製造成本,需要一個有效的銷售和服務網絡,讓消費者能方便地購買和維修他們的電動車,這可能需要他們與現有的汽車經銷商合作,或者自己在某些國家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例如台灣或者日本。
最後還要考慮到各國法規與關稅問題,所以總的來說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不像手機代工可以快速切入市場來達到成長,投資人必須意識到,鴻海在電動車的進度將會緩慢許多,不只是製造的層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