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INTC-US)正打算來一場大轉向。根據路透社報導,自今年3月上任的新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已經開始評估,要不要把代工業務的重心,從投入多年心血和鉅資打造的18A晶片製程,轉向下一世代的14A技術。這個決定攸關公司未來能不能擺脫業績低迷,也關係到能否重新搶到像蘋果和輝達這樣的大客戶。不過,代價恐怕不小。
Intel前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過去一度把18A視為救命稻草,希望藉此追趕甚至超越台積電(2330-TW)的先進製程。但陳立武上任後就質疑,18A對新客戶的吸引力可能沒那麼強。若真的決定停賣18A和它的變體18A-P,Intel恐怕得吞下數億到數十億美元的減值損失。儘管如此,官方仍表示,18A晶片還是會在2025年稍晚投入大量生產,首先用在自家產品上,像是被稱為美國最先進的Panther Lake筆記型電腦處理器。
這波策略調整正值Intel陷入低潮。2024年,Intel出現自1986年以來首度全年虧損,全年淨損高達188億美元,凸顯公司這幾年在行動運算和人工智慧的競賽中逐漸落後。陳立武接掌大權後,已經展開組織瘦身、換血工程團隊,希望重振旗鼓。要不要改押14A,將是他上任以來最大、也最冒險的決定。
目前Intel對外保持低調,不願對「假設性情境或市場揣測」多作評論,但強調會履行對既有客戶的承諾,包括亞馬遜(AMZN-US)和微軟(MSFT-US)已下單的18A晶片訂單。據了解,董事會最快7月就會開會討論是否停止向新客戶推廣18A,不過也可能要到秋季才能拍板定案,畢竟這牽動的金額與戰略都非常龐大。
接下來,Intel會把更多資源投入14A製程,希望藉此在技術上追上台積電的N2進度,重新站穩代工市場。不過,分析師也提醒,14A能否如期量產、順利交付,還充滿不確定性,Intel要贏回失去的市佔率,挑戰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