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營媒體近日針對部分車企「大幅灌水預售訂單」,指出此類行為不僅誤導消費者與投資人,更可能損害整體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華日報電訊》報導中指出,有車廠疑似要求內部員工支付可退訂金以製造預售火爆的假象,甚至與所謂的「灰色產業鏈」合作,透過第三方服務大量填單。
報導未指名特定企業,但強調此類行為已引起產業與監管單位的高度關注。並評論,車廠所報的訂單缺乏第三方審核,多數情況下遠遠超出實際交付量,形成對市場的嚴重誤導。
誇大數字的套路
這篇報導緊接著《經濟日報》在週六發表的評論,同樣表示車企過度灌水訂單數據,並指出這種手法最早源自手機產業,企業曾經爭相宣稱獲得數萬甚至數百萬筆未經驗證的預訂數據,如今已被汽車業作為行銷手段廣泛採用。
蔚來汽車 (9866-HK) 執行長李斌表示:「如今部分車廠把誇大訂單數據當作一種行銷手段,這對生產與銷售的匹配非常不利。」並強調,公司並未從事此類行為。
價格戰白熱化下的數據異常
這些批評出現在中國汽車市場激烈價格戰的背景下,先前就有報導指出,一些車商會利用保險註冊或「新車出口當二手車」等方式來灌水銷量數據,部分地方政府甚至默許或鼓勵這類行為,以拉動地方經濟表現。
這些問題被認為源於中國長期的「以生產為導向」工業模式。在政策鼓勵下,整體產能過剩,導致市場結構性失衡,企業被迫轉向短期數據表現來爭取資金與政策支持。
根據中國乘聯會統計,2025年前八個月中國汽車銷量成長9.9%,達到1,490萬輛;8月中國市場佔全球銷售比重達38%,受惠於政府補貼政策。然而,在這樣的「繁榮表象」背後,數據真實性已成為市場信心能否延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