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股市劇烈震盪,通膨擔憂與地緣政治風險讓市場不確定性升溫,投資人心情七上八下。不少人在股災中損失慘重,甚至開始懷疑長期投資ETF的可行性,考慮是否該減碼或出清持股。然而,也有長期投資者視此為「打折撿便宜」的好機會,勇敢進場。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來賓竹軒,一直以來都主張長期投入指數化被動投資。在這波動盪的市場中,他坦言自己也並非毫髮無傷。「其實沒有說不受影響,」竹軒表示,「因為今年年初到現在,我也是跌了將近10%,大概210萬。」他解釋,由於去年底資產已滾存至約2100萬,10%的跌幅換算下來數字驚人。
股災心態穩健的秘密:長期視角與市場定律
儘管帳面虧損,竹軒的心態卻相對穩定。「對長期投資人而言,我其實在去年(資產)已經翻倍了,所以再跌回去,那個情況看起來就比較沒那麼嚴重。」他引用市場定律:長期持有市場(非個股)5年,上漲機率超過80%,持有20年更是100%。「我在2016年左右投入700萬,一直滾到去年(近10年)已經滾到2000多萬了。這一波跌回210萬,至少在心態上就會覺得還好、還過得去。」
「撿便宜」是多巴胺陷阱?長期報酬更看重「股息再投」
對於許多投資人趁股災「撿便宜」的行為,竹軒卻認為「沒有什麼撿便宜這一回事」。他引用心理學家哈德蒙的觀點,指出這種行為可能源於追求「多巴胺」的立即滿足感,類似賭徒享受賭博過程而非單純為了贏錢。「你在崩盤的時候瞬間買,你會有那種滿足的需求,立即就滿足到多巴胺了。但是這也好比賭徒…也是有點類似在賭。」
他更以數據佐證,回測台灣加權指數近58年(1967年至2024年4月8日),無論是在歷史最高點或最低點投入,**含息年化報酬率**其實相差不大(最高點投入約10.76%,最低點約11.02%)。若以當年投入10萬計算(當年10萬已可買房),兩者最終累積資產雖有數百萬差距,但都達到約4000萬的規模。
「反而有一點要在意的是,你的股息有沒有再投入。」竹軒強調,若在高點投入但持續將股息再投入,58年後可累積約4000萬;但若在低點投入,股息卻都花掉未再投入,資產僅剩約1900萬,相差高達2000萬(且因早期無報酬指數,差距可能被低估)。因此,對長期投資者而言,**持續投入並將股息再投資,遠比抓準完美買點更重要。**
他反問:「2017年0050漲到70元,全部人都說太貴了。你怎麼會覺得2024年跌到150元變便宜了?應該是當時有投入才對啊,現在(價格)還是當年的兩倍(不含息)。」
選股邏輯:風險與永續優先,全球化多元佈局
既然長期投入是關鍵,那麼該選擇什麼標的?竹軒的選股邏輯基於兩點:風險與永續。
在風險考量上,他認為風險排序為:個股 > 單一市場 > 大範圍市場 > 全世界。投資全世界能最大程度分散風險。「假設我持有台積電,然後我去亞馬遜旅行一個月沒訊號,萬一回來台積電不見了怎麼辦?」他用此比喻個股風險。但持有全球ETF,「不可能一個月後回來地球爆炸了,就算爆炸了也沒關係。」他希望投資是服務生活,而非讓生活被投資綁架,需要時刻擔憂。
永續方面,他希望這套投資策略不只適用於自己,更能傳承給女兒,甚至造福更多人,如同科斯托蘭尼所言:「如果全世界的人都窮,只剩下他一個人有錢,那他也快樂不起來。」
基於此,他進行多元化投資,佈局在全球股票、全球債券、全球房地產(REITs)三大類資產,皆透過ETF實現。「基本上就像(西遊記)他(孫悟空)怎麼跑都跑不出我的如來佛手掌裡面。」無論市場熱錢流向何處,都在他的投資範圍內。
資產配置與預期報酬:股90%、債5%、房5%
竹軒目前的資產配置比例參考了Vanguard的研究(60歲前股票可佔九成)以及個人家庭因素(太太想當包租婆):
* 全球股票 (VT):90%
* 全球債券 (BNDW):5%
* 全球房地產 (VNQ + VNQI):5%
他坦言,過去近十年因遇上全球多頭,他的年化報酬率高達11%,屬於運氣好。但若以長期歷史平均(美國股市約8%,債券約4%)估算,他這種「股90%、債5%、房5%」的配置,**長期預期年化報酬率約在7.5%至7.7%之間**。他建議投資人可用此方法推估自己不同配置下的長期預期報酬。
投入時機:別等低點,「有錢就投」報酬最高
關於投入時機,研究顯示**「有錢就投入」(Lump Sum Investing)** 的長期報酬最高,其次是定期定額。「定期定額」是訓練投資紀律的好方法,但不代表一成不變,應隨薪資或心得調整金額。而「定期」也不限於每月,每年投入一次也算。竹軒更主張「不定額」,有額外收入(如年終、中獎)時都可投入。
他個人習慣在年底投入一次(為了方便與指數比較,而非認為年底是好買點),平時每月將結餘換成美金,偶爾手癢想花錢時也會隨機買入VT(但他笑稱自己常買在高點)。
最重要的是,他不建議「存一筆錢,等低點再投入」。「因為你存一筆錢的時候,你會想說我要等到股價變低…萬一如果它沒崩盤呢?」他舉例,若從2017年的70元開始等,一路等到200元都沒等到崩盤,反而損失了大量的時間成本與潛在報酬。「唯一一個幾乎沒有報酬,甚至還會輸通膨的就是猶豫不決。」他幽默地建議,如果真的不知道何時投入,不如去擲筊問神明,選個吉日吉時、幸運色,「六分鐘護一身」買完就別再想了。
主動式ETF是「垃圾」?費用高、難選對、多數輸市場
對於近期興起的主動式ETF,竹軒直言「我認為是垃圾」。他澄清,ETF全名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交易基金),本質上與共同基金類似,只是交易方式不同(可在股市買賣),並非所有ETF都追蹤指數。主動式ETF就是由經理人主動選股,如同過去的主動型共同基金。
然而,研究顯示長期有80%至90%的專業經理人績效輸給市場大盤。即使像彼得林區這樣的傳奇經理人,也很難在其績效高峰期就選中並長期持有。加上主動式產品費用通常較高(需支付經理人薪酬等),且存在倖存者偏差(績效差的基金可能被清算或合併而消失,讓留存者看起來績效較好)。
「我們與其去冒著可能會輸市場的風險去選擇主動型基金,為什麼不乾脆選擇市場就好了?」他引用巴菲特的話:「(選擇主動管理)因為你浪費了時間、成本跟精力,就是遠遠不夠人家就躺在那邊(投資指數)就賺了。」
親子理財:善用時間複利,從小培養財商
竹軒將女兒的壓歲錢也投入全球市場型ETF(如VT)。他認為,孩子出生後即可開戶,從小開始投資能最大化時間複利的效果。他引用數據:股市資產平均每10年翻一倍,持有20年正報酬機率100%(這也是許多儲蓄險設定20年期的原因)。若從孩子1歲投入10萬,即使不再追加,理論上10歲變20萬,20歲變40萬,30歲變80萬。若每年持續投入壓歲錢、育兒津貼等,30歲時資產將更可觀。
他建議,等孩子約6-10歲時,每年帶他們檢視資產變化,讓他們實際感受市場波動與長期增長,從小培養儲蓄、投資、紀律、耐心與延遲享樂的觀念。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為資訊分享及專家訪談觀點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讀者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