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從巴西到全球:備援型乙醇電廠能否改寫能源市場?

2025年06月25日 16:01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為32M引擎。圖片來源:Wärtsilä

2025年6月2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芬蘭能源設備商瓦錫蘭(Wärtsilä)宣布,將於2026年起在巴西展開全球首見的乙醇引擎發電試點計畫。這項實驗並非為了全面取代現有能源,而是為了解決再生能源不穩定時缺乏機動備援的問題,鎖定電網調節用途。

早有乙醇發電經驗

巴西是全球第二大乙醇生產國,僅次於美國,長期將乙醇加入汽油作為汽車燃料。然而,過去若干以乙醇發電為核心的示範計畫皆未成功商轉,主因是燃料成本過高、技術應用不具經濟規模。例如:

🔸 巴西國家石油公司 Petrobras (PBR-US) 曾於 2010 年與 General Electric(2024年分拆成三間公司)合作,將位於巴西 Juiz de Fora 的一座天然氣渦輪改裝為乙醇機組,但僅測試 1,000 小時即告終,之後即恢復使用天然氣。

🔸 Vale (VALE-US) 旗下能源子公司 VSE,雖曾投入 6 億美元打造乙醇發電系統,並應用於亞馬遜、里約與南極研究站,但最終也因無法實現商業規模而在 2013 年關閉。前執行長直言:「技術存在,但實際運轉的乙醇機組為零。」

這些經驗說明,巴西乙醇發電的關鍵問題不在技術可行性,而在實際成本、應用情境與電網調度模式的錯配

放棄全天發電,轉攻彈性補位

不同於過往以乙醇作為基載能源的作法,瓦錫蘭選擇將乙醇定位為「再生能源的即時備援」。該公司宣布,將與位於巴西累西腓(Recife)的電廠合作,安裝一具4 兆瓦的 Wärtsilä 32M 引擎,並於 2026 年起進行為期兩年的實驗,累計運轉時數達 4,000 小時。

Wärtsilä 32M 屬於可快速啟動的內燃機,適合與風能、太陽能等間歇性能源搭配,專門用於「風停日落」之際迅速補足電力缺口。其運作邏輯與天然氣渦輪機不同,非設計為 24 小時不間斷運轉,而是類似保險機制,必要時才啟用。

以「電網彈性」為突破口,避開成本困境

瓦錫蘭此舉的策略基礎,在於重新定義乙醇發電的價值角色。過去乙醇發電失敗,多半是因試圖與天然氣等燃料在成本上正面競爭。然而電網需要的並非價格最低的能源,而是在再生能源大幅佔比下,能「即時補位」的動態備援能力

根據該公司南美區負責人 Jorge Alcaide 的說法,巴西目前的再生能源比重雖高,但缺乏彈性熱電支援。他強調:「熱電廠應該是待命機組,像保險一樣隨時可用。」乙醇雖非最便宜燃料,但若能快速啟動、迅速併網,總體價值可能超越其燃料成本本身。熱電,指的是使用燃燒燃料(如天然氣、柴油、乙醇)產生熱能來發電的系統。

因此,瓦錫蘭並未追求擴大發電量,而是以中小型規模進行實驗,降低財務風險,並聚焦於單一目標——證明乙醇能成為可靠的調節性能源

商轉仍待三項關鍵驗證

瓦錫蘭並未透露巴西乙醇發電試驗投入的資金規模,顯示此案仍屬早期驗證階段。未來是否擴大實施,取決於三大因素:

1. 運轉穩定性:若乙醇引擎能多次快速啟動與關閉,且效能穩定,將有利打開市場信心。

2. 燃料供應與價格波動:乙醇價格仍受糖價與原油影響,成本不穩。

3. 政策與商業模式:若政府鼓勵彈性熱電機組、並補貼進網機制,將為此類技術提供動能。

整體而言,瓦錫蘭策略避開了前人因追求主力發電而落敗的陷阱,改以彈性調度為突破點,在風光電網快速擴張的巴西,這類新定位不無機會。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乙醇
能源轉型
發電
巴西
可再生燃料
能源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