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友金屬(7610)這家公司成立於2018年,定位很清楚:以資源回收為核心,把二次金屬和廢料經過精煉,還原成可供高階產業使用的原料,像是鈷、鎢等關鍵材料的上游供應。
創辦團隊在成立之初就選定一條不太討喜但極度關鍵的路:做那些大廠不願處理、卻又不可或缺的「髒活」,並把它做成可被產業接受的高品質商品。
創業起點:從小廠做起,走精煉路線
創辦與經營團隊沒有選擇採礦或大規模原料上游的傳統模式,而是專注在二次資源的精煉與再製。
公司逐步投入回收、純化、精煉的設備與流程,用以處理來自電子、電池與各類金屬製品的廢料,目標是把這些廢料變成可直接供應給電池、半導體或國防等高級應用的材料。
技術是門檻,也是賣點
把資源回收的技術當成核心競爭力。公司的團隊研發出一套能把二次金屬原料加工為電池級/高純度產品的流程,像是電池級鈷鹽(CoSO4)、鎢鹽(Na2WO4)等,並持續擴增可以處理不同型態廢料的能力。管理層強調,這類製程既要兼顧高回收率,也要符合環保與排放標準,因此從投資設備到操作流程都以節能、減污為前提。
近年全球市場的供需變化,給了回收業一個難得的窗口。美國對部分中國製鎢產品徵收高額關稅,中國又在2025年起實施關鍵金屬出口管制,雙重因素使得原料供應趨緊、報價上揚。除此之外,電動車及儲能市場對電池級材料的需求快速擴大,歐美對再生原料與ESG要求提高,也讓能夠提供「可回收來源、可追溯」材料的廠商備受青睞。
聯友的定位恰到好處:既能把廢料變成高純度產品,也能在供應緊張時補缺口,因此在需求高峰期獲得市場注意。管理層提到,公司的客戶組合已涵蓋台積電(2330)、Apple、Tesla 等大型電子與電動車製造商,這些「終端大廠」對於原料品質與供應鏈責任的要求,使聯友過去投入的純化技術和ESG規範更具價值。
(資料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營收跳升、掛牌在望
受市場供需推升與出貨增加影響,聯友在2025年上半年營運出現明顯改善。公司第二季合併營收約為新台幣3.49億元,季增率達到約104%,顯示出需求端回溫與新產品放量的效果。公司已規劃在2025年9月提出掛牌上市申請,並期望在下半年完成上市流程。
這些成績並非偶然。團隊多年來在回收技術、精煉流程與產線建置上的堅持,讓聯友在原料價格上揚時能夠快速放大產能、轉化為營收。管理層也把「誠信經營」與「ESG落實」列為公司文化的重要支柱,並逐步完善水處理、空氣排放與廠區潔淨設備,以符合國際大廠的供應要求。
供應鏈整合:從回收端串到下游客戶
聯友下一步的策略很明確:把回收、純化、精煉到製品出貨的環節做得更完整,減少對海外原料的依賴。為此,公司擴建了能生產電池級鎢鹽與鈷鹽的產線,也與國內外製造業者建立更緊密的合作,期待把上游的二次原料循環使用,變成國內產業可長期倚靠的供應來源。
在政策環境上,這一方向也獲得支持。面對國際對「關鍵金屬戰略性掌控」的重視,回收再利用不僅有助於企業符合法規與國際採購標準,更能為國家供應安全做出貢獻。聯友的商業模式,正好把環保與產業安全兩者結合起來。
不只追價差,還要做長期生態
許多人以為回收業就是靠原料波動賺價差,聯友的領導團隊看得更遠。公司一方面擴充可處理的廢料種類與精煉深度,另一方面積極與下游客戶建立長期供應合作,做到「回收原料→高純度原料→供應產業」。
總經理吳永中與董事長強調:技術與誠信是公司立足之本。面對價格波動與政策挑戰,聯友選擇把品質、排放與合規做扎實,讓公司在市場景氣上行時能放大規模,景氣下行時能靠長期合作與差異化服務維持韌性。
下一步
公司計畫在2025年9月上旬提交上市申請,並以公開掛牌作為下一階段擴張的資本支援。公開說明會與資本市場互動,也會是聯友向外界說明其回收技術、量能與長期布局的重要契機。
從一開始專注於看似不起眼的廢料處理,到今天能夠提供電池級、工業用高純度材料,聯友金屬的路徑有其不浮誇的邏輯:用技術把不被看好的原料,變成下游大廠願意買單的產品;用制度與設備,把環保與效率寫進生產流程;用時間與耐心,從小廠走到能夠在市場波動中展現韌性的角色。
這是一家把「回收」當作資產在做的公司;在關鍵金屬供應受限、環保與ESG成為採購條件的年代,這樣的能力,開始被越來越多企業視為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聯友的故事,正從台灣出發,試著連接一條新的供應鏈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