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川普新關稅下的意外贏家:亞洲煤炭貿易商出現反轉訊號!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4月7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關稅衝擊下的亞洲製造業壓力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推出一系列新關稅政策,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加徵至少10%的關稅

中國與越南的出口商品面臨34%與46%的重稅,而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與菲律賓也不遑多讓,關稅幅度落在17%至49%之間。

這些國家正是全球電子、服裝、家具與日用品的主要生產地,長期以來依賴對美出口維持經濟動能。然而,美國國內消費力道疲弱,企業若將新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勢必面臨銷量下滑的風險。

為保住訂單與利潤,許多亞洲製造商選擇吸收部分成本,轉而尋找內部節流方式。

壓低能源成本,轉向煤炭發電

在成本結構中,「能源」往往是工業用戶的重要支出項。尤其在高耗能的製造業中,電價高低會直接影響產品邊際利潤。

為協助企業穩住生產與出口競爭力,亞洲各國政府選擇透過壓低電價作為對抗貿易衝擊的政策工具之一。

這也反映出一種務實思維:即便減碳與能源轉型是長期目標,眼前要保住工廠、就業與外匯收入,壓低發電成本是當務之急。

於是,能源供應商在面臨政策壓力與市場需求雙重推力下,逐步將發電燃料由成本較高的天然氣或再生能源,重新轉向成本更低的燃煤。

煤炭:便宜、穩定、可立即調用的發電選項

煤炭長期以來是亞洲主要的發電來源,雖然近年受到碳排放與污染問題的質疑,但其「價格便宜、供應穩定」的特性,在當前壓力之下再次受到青睞。

雖然日本、南韓、台灣等部分經濟體正努力提升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占比,但整體而言,煤電仍具主導地位。

煤炭價格相對低廉,基礎建設成熟,且不像再生能源受限於天候條件,不僅能穩定供電,還能快速擴增用量。

短期利多與長期風險的拉鋸

對煤炭業者來說,這場「關稅壓力下的能源轉向」是一場實質利多

然而,這也伴隨著另一項代價:區域碳排放勢必上升。在許多亞洲國家才剛設定中長期淨零排放目標之際,這波回頭使用高排碳燃料的趨勢,恐怕會拖慢減碳進程。

國際能源總署(IEA)曾指出,若全球為了短期經濟壓力而放緩能源轉型,將對全球氣候目標造成實質威脅。亞洲這波「為了製造業而重燃煤電」的趨勢,正是一個典型案例。

結語:貿易下的能源與環境平衡

亞洲各國面對美國高關稅壓力,在政策選擇上必須在「經濟穩定」與「氣候目標」之間取得平衡。

從短期來看,燃煤的回歸確實有助於控制電價、穩住製造業體系。但從長遠來看,如何在經濟壓力下仍保持能源轉型的進程,將考驗各國政策設計能力與國際協力。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石化產業
煤炭
電力
關稅
成本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