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 在川普政府即將對中國、越南、孟加拉等主要紡織出口國加徵重稅背景下,印度成為美國品牌的新關注焦點。Walmart、Costco等零售巨頭積極洽談下單事宜,鎖定南印度Tiruppur紡織重鎮。然而,儘管關稅優勢浮現,印度卻受限於勞動力短缺、產能規模偏小與成本偏高,使這波「轉單潮」難以順利承接。
關稅效應推升印度競爭力,詢單明顯增加
根據報導,川普政府預計自7月起對中國課徵145%、越南46%、孟加拉37%的服裝關稅,印度僅26%,形成明顯相對優勢。根據美國服裝協會調查,2024年近六成美國品牌計畫擴大自印度採購。Walmart近期從印度進口的集裝箱數已接近翻倍成長,進一步佐證此趨勢。
Tiruppur產業結構限制接單彈性
紡織重鎮Tiruppur貢獻印度近1/3的服裝出口,年出口達50億美元。但產業高度分散,僅前100家出口商貢獻一半出口,剩餘2400家為中小型工廠,平均員工數僅600–800人,遠低於孟加拉的1200人規模。此外,製造商Raft Garments每年產能僅1200萬件,單一300萬件的大訂單就足以讓產能告急。
勞動力瓶頸與成本結構成最大挑戰
儘管印度政府推出技能培訓方案、業者甚至遠赴勞工原鄉設訓練中心,但仍無法改善工人留任率偏低問題。印度平均工資為每月180美元,高於孟加拉的139美元,加上加班與輪班規範嚴格,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美國客戶普遍反映「只會下單給能匹配孟加拉價格的廠商」。
供應鏈轉單確立,但印度需克服「成本+規模」障礙
根據美國官方數據,2024年印度對美服裝出口為47億美元,遠低於中國的165億、越南的149億與孟加拉的73億。印度長期以來在成衣出口領域受限於較高的勞動成本與缺乏規模經濟,使其單位生產成本高於孟加拉與中國,但在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加持下,單位進口成本差距正在顯著收斂,甚至出現「反超可能」。
根據美國紡織與服裝辦公室(OTEXA)2024年進口數據與新關稅稅率計算,服裝類產品經調整後的每平方公尺成本如下:
-
印度:4.31美元
-
孟加拉:4.24美元
-
中國:4.35美元
這代表,原本在勞動力成本上處於劣勢的印度,因為關稅降低反而在最終報價上接近甚至壓過傳統低價競爭對手中國與孟加拉。以往品牌在議價時的「高成本印象」正在被重新估值。
然而,這樣的紅利屬於政策型優勢而非結構性轉型,若印度無法同步改善其工廠規模化能力與供應鏈穩定性,將難以將此成本優勢轉化為長期市佔。
產業觀察
印度雖站上政策紅利風口,但真正能從「中美關係惡化」與「供應鏈去中化」中獲益者,需同時具備以下三點條件:
-
產能規模具彈性、可快速擴編交付
-
可控的勞動成本結構與制度彈性
-
擁有直接與品牌溝通的能力,而非依賴中介貿易商
目前印度廠商如Raft、Balu等正嘗試透過自動化與地區工廠分散設計來彌補,但短期內仍難大幅取代孟加拉或越南在快時尚供應鏈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