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全球能源結構劇烈轉變的此刻,各國政府不僅面臨減碳壓力,更須思考如何將政策願景轉化為可執行的制度安排。
對開發中國家而言,這項挑戰尤為艱鉅。政策與市場之間的落差、中央與地方的協調、行政效率與投資信心的交織,構成能源轉型路上層層關卡。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排碳國,其綠能發展路徑格外受到關注。
長遠目標已定
面對全球能源轉型趨勢與氣候承諾壓力,印度政府早已定下明確的能源政策方向。根據官方規劃,印度預計在2030年前實現500GW綠色能源裝置容量,涵蓋太陽能、風力、生質能等多元來源。這個數字將近是目前裝置容量的三倍,顯示政府欲擺脫對煤炭依賴、邁向低碳未來的決心。
然而,儘管中央目標明確,但產業界長期反映,許多專案即便完成招標,甚至已簽署購電協議(PPA),卻遲遲無法進入動工階段。原因往往並非技術或資金不足,而是卡在土地取得困難、配電公司不願履行合約、以及行政審批時程無法掌握等制度性問題。
開發商信心受挫,投標反應日趨冷淡
這樣的瓶頸導致許多國內外能源開發商對印度市場興趣轉淡。特別是在2023年後,印度多次公開招標再生能源項目,卻出現低報價、低參與,甚至流標的情況。當投資人無法確認一個專案從簽約到併網的時間軸,資金與資源便不會輕易投入。
與此同時,配電公司(discoms)的財務狀況也讓市場憂心。部分地方配電單位因長期虧損、債務纏身,對綠能購電態度保守,傾向拖延提交審批申請,或在未完成審核之前暫停與開發商合作。這使得許多太陽能與風電專案即使已具備技術與融資條件,仍遲遲無法啟動。
2025年6月:電力部草案正式出爐
在此背景下,印度電力部於2025年6月提出一項關鍵草案,試圖打破行政流程的瓶頸。
-
配電公司必須在簽約後30天內向電力監管委員會申請審批。
-
若超過簽約後120天或申請後60天仍未獲批,開發商將獲得自動延長工期的保護,不被處罰。
這項措施的核心目的,在於降低行政延誤所引發的連鎖效應,進而保障開發商權益,穩定市場信心。
根據電力部公告,該草案目前已進入徵詢意見階段,開放所有利害關係人於2025年7月9日前提出建議或修正意見。將有來自私部門開發商、配電公司聯盟、州政府單位與再生能源協會等多方代表參與討論。
制度解套只是第一步,整體配套仍需強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草案雖然有望在行政流程上帶來具體改善,為綠能專案的啟動解開部分制度性束縛,但若要全面提升再生能源的落地效率,仍需搭配更完整的結構性改革。
🔺在土地政策方面,建立統一申請平台、強化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機制,將有助於減少開發初期的阻力。
🔺而在融資條件上,則需引入更具吸引力的長期資金來源,並建立保障機制,以提升合約履行的透明度與穩定性。
🔺此外,若能同步強化配電公司的財務體質,並推動強制性的再生能源購電義務(RPO)制度,將有助於支撐整體轉型的韌性與可持續性。
對於關注印度能源市場的國內外投資者而言,這項草案無疑是一項正面的政策訊號,顯示政府正逐步從設定願景的「宣示期」,邁向回應市場痛點的「執行期」。
不過,政策能否真正發揮效益,最終仍取決於執行層級的穩定性與地方政府的配合程度。如果地方配電公司與行政機關能有效落實改革內容,印度將有機會在未來幾年內重建投資者信心,加速綠能專案推進,進一步拉近實現500GW目標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