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雖早已推動報廢車輛(ELV, End-of-Life Vehicle)政策,但執行成效不彰。官方估算2022年已有1億輛ELV,2025年將達2.5億輛,但實際報廢車輛不到20萬輛,不到總數的1%。原因之一在於合格報廢設施投資成本高、獲利有限,反觀非正式拆解業者違反環保規範卻更具利潤。
如今,一家名為Meta Materials Circular Market (MMCM)的新創合資公司,嘗試透過碳權交易為報廢車主與回收業者創造新誘因。該公司與美國標準制定方Seracarbon合作,利用「數位化測量、報告與驗證」(DMRV)系統,確保每一件材料回收與碳權產生的可追溯性,避免重複計算。根據試算,每回收1公噸混合材料可減少約0.6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報廢車輛所產生的碳權在自願市場上有望達每噸20至25美元。
MMCM表示,主要買方將是汽車原廠(OEMs),因為這些碳權來自其供應鏈,對其減碳目標更具相關性。該公司也正在與印度智庫Niti Aayog合作,將「ELV碳權」納入即將於明年上路的印度碳市場(ICM)。此外,MMCM正爭取把方法學納入《巴黎協定》第6.2條,這將使碳權可進入全球合規市場交易。特別是印度正與日本洽談聯合碳權機制(JCM),對於印度汽車業(其中70%與日本企業有關聯)具有戰略意義。
MMCM預期,首批來自報廢車輛的碳權交易將在未來八個月內完成。公司強調,這將是全球首個針對ELV報廢所建立的氣候融資機制,不僅有助於減碳,也能創造新的就業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