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人不太會判斷什麼股票應該長期持有,什麼股票只能做一個波段,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討論這個問題,以及實戰上要如何判斷。
首先要先有一個觀念,我們估算出來的合理價,其實先不要當作目標價。
因為你不可能精準預測公司未來可以成長幾趴,估價只是一個概估,不要當成很精準的數據來看待。
所以你算出來的合理價,應該看做是大概有多少『潛在上漲空間』會比較好。
挑選潛在空間較大,而且你對成長率較有把握的去買。
就如股神巴菲特在股東會上說過的,選擇買進個股的原則。
他會去預測這間公司未來總共能賺多少錢,再換算合成理價,若他對自己的預測越有把握,就會買進。
到價了,如何評估買賣
當你一直持有到股價開始接近合理價時,這時就要開始評估是否要賣,而不是直接賣出。
評估時有兩種情境:
第一種情境是:當這間公司的成長性特別好、特別高、特別持續時,我們會偏向長期持有。
這樣說可能很模糊,實戰上,你可以這樣判斷。
使用折現模型估價時,6~10年成長率你預估有5%或以上。
且估1~5年、6~10年成長率時,你會一直想把成長率往上調,現在只是沒有太多成長的證據,所以較保守估,但你認為未來很可能蠻多上調空間,像這種股票會偏向長期持有。
也就是該公司成長率夠高、成長性夠持續、且有上調空間,這種情況下會更偏向長抱。
因為如果你的預期正確,這種股票不但長期成長性高,且有超乎預期的可能性,長期持有會帶給你很高的報酬率。若太早賣反而變成殺雞取卵。除非真的漲到很貴的程度,否則到合理價,也不一定要賣。
巴菲特說:願意以合理價格持有優秀的公司,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種就是跟前面相反的情況:當你預估這間公司6~10成長率大概只有2%左右,無法更高,1~5年成長率你也只想保守估,不認為有更高的潛力時,這種股票漲到合理價,或接近合理價就可以開始考慮減碼或停利。
以此種原則評估,該買或賣就會非常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