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Rhodium Group 發布的數據,中國電動車 EV 製造商在2024年首次在海外的投資總額超越國內,顯示該產業正歷經結構性轉向。面對國內市場嚴重內卷、價格戰白熱化、利潤空間遭到擠壓,中國車企正將資本轉向國外,以追求更高獲利與發展空間。
過去多年,中國汽車產業受惠於國家補貼與政策扶持,迅速崛起為全球電動車領導者。然而,如今產能過剩與激烈價格競爭,正將整個產業推向獲利低迷與出海求生的境地。
國內投資驟減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國內電動車產業鏈投資曾高達940億美元,但2024年僅剩150億美元,驟減84%。相對地,海外投資在2022至2024年間年均達304億美元,遠高於2018至2021年的85億美元。
在歐美與多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的壓力下,中國車企正在將目光轉向亞洲與中東、非洲地區。報告指出,2024年有33%的新投資流向亞洲,25%投向中東與非洲,成為下一階段佈局重點。
儘管如此,部分新興市場對中國投資也逐漸出現疑慮。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擔心中國廉價進口商品將削弱其本地工業發展,導致中國與海灣國家自貿協議進展停滯,未來這些新興市場的投資通道也可能收緊。
積極海外擴張
比亞迪 (002594-SZ) 正在匈牙利南部興建電動車工廠,預計2025年底投產,並計劃2026年於土耳其設立另一座生產基地;吉利 (0175-HK) 則擬在越南設廠;奇瑞 (9973-HK) 與長城汽車 (601633-SS) 車則在俄羅斯與拉丁美洲積極拓點,並評估在東南亞與印度加碼投資。
儘管海外布局加速,中國整體車企的財務壓力卻日益嚴峻。根據 LSEG 追蹤的33家在中國註冊上市汽車企業資料顯示,2024年全行業的中位數淨利潤率僅剩0.83%,遠低於2019年的2.7%,反映出內部競爭激烈與價格戰造成的獲利壓縮。
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鋼鐵、水泥、外送等多個產業也面臨類似問題之際,中國官方雖已呼籲企業結束惡性削價,但目前尚未公布具體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