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農產品貿易上,美國對印度的出口僅20億美元,從印度進口卻高達55億美元,雙邊貿易顯得不夠平衡。再加上印度食品與飲料市場的成長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對美國企業而言,這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龐大商機。
印度未來市場價值
美國與印度最近啟動新一輪貿易談判,目標是在2030年前將雙邊貿易規模擴大至5,000億美元。印度龐大的消費潛力也讓美國企業特別關注——光是食品與飲料市場,每年成長約10%,預估到2028年將突破5,500億美元。面對這樣的前景,許多美國企業開始關注進入印度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談判才剛開始,雙方就因農產品進出口問題陷入僵局,成為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印度關稅與限制
美國希望將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出口到印度,但處處受阻。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對進口農產品課徵高額關稅,導致美國商品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力,例如:
💼玉米、蘋果:關稅超過50%
💼植物油:約45%
💼其他如肉類、葡萄、馬鈴薯、巧克力等,也都面臨不低的稅賦
除了關稅之外,印度還設有多項進口限制,例如禁止使用進口穀物製造乙醇、不允許進口基因改造玉米與大豆,連動物飼料也受到配額與許可制度的限制。
📌 補充說明:這裡說的乙醇,是指用來摻入汽油的「燃料用乙醇」,並非飲用或消毒用的酒精。
此外,印度也設下多項技術性進口門檻:
⛔豆類設有配額,達上限後即無法再進口。
⛔農產品須事先申請進口許可,手續繁瑣,審核時間也不穩定。
⛔食品需附完整檢疫報告與產地證明,否則可能卡關。
⛔乳製品限制更嚴格,要求乳牛飼料必須為全素,讓多數美國產品無法符合規定。
這些看似是制度設計,實際上卻大幅限制了美國農產品進入印度市場的空間。
美國為何無法忽視?
由於印度市場具備龐大的成長空間,美國企業對這塊市場高度興趣。印度對農產品進口的限制,除了高額關稅,還包括各種繁瑣的非關稅障礙,讓美國產品難以順利打入這個高速成長的市場。這些看似只是技術性規定,實際上卻是雙方談判中最難突破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