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美貿易談判雖迎來短暫突破,但一輪又一輪的高額關稅,早已對中國製造業就業基礎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害。
根據蘇州證券與Natixis的估算,即使目前關稅水準下降,中國仍面臨多達400萬至600萬的潛在失業風險。在此背景下,政府加速推動公共投資與服務業就業,顯示當前挑戰不只是國際貿易,更是經濟轉型的壓力測試。
關稅放緩,就業壓力未退
2025年4月,隨著美方關稅升至145%,中國出口導向型產業首當其衝,多個沿海地區的工廠被迫停產或裁員。日內瓦會談後,雙方雖同意下調部分關稅,現行平均水準回落至30%,但企業信心並未隨之回升。
據蘇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哲估算,潛在受影響就業人數雖從先前的1.5至6.9百萬下降至不足百萬。
但Natixis亞太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Herrero警告,即使在目前的關稅水準下,仍可能造成400萬至600萬失業。她表示,企業在不確定性仍高的情況下,寧願縮編也不願貿然回聘。
製造業:從「世界工廠」到無聲裁員
受衝擊最重的多為傳統勞動密集產業,包括燈具、鞋業、家具與玩具。工廠主面對成本上升與訂單流失,紛紛選擇裁減人力、延遲招聘,甚至停止營運。
其中一間出口氣壓元件的中介企業因失去美國訂單、又在日本市場被競爭對手取代,全體裁員後宣告歇業。
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的觀望不再只是暫時現象。許多業者認為,即便當前緊張降溫,若美國政策風向轉變,再度掀起關稅戰,將使復工付出更大代價。因此,保守與收縮成為主流反應。
政策應對:政府上場承接就業風險
為穩定就業與社會信心,中國政府啟動多項應對措施。人民銀行推出低息資金工具,專門支持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與養老照護產業;同時,財政部強化公共投資,用以吸納原本屬於製造業的冗餘勞力。
然而,挑戰也不容忽視。中國政府設定今年預算赤字比為4%,但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指出,若未來情勢惡化,不排除進一步擴大赤字空間。這將考驗地方政府的財政韌性與項目執行效率。
更深層的問題,是中國就業市場的結構失衡。儘管政策扶持內需產業,但這些產業能否吸收大量原屬製造業的熟練技工仍屬疑問。多數製造業工人缺乏轉型所需技能與資源,短期內難以順利銜接至新興服務業。
此外,企業在貿易政策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下,普遍對擴張與招募持保守態度。這種「預期不穩定」本身,就構成了企業與就業市場的第二層風險。
結語:降溫只是暫時,轉型才是關鍵
此次貿易戰降溫為中國避免了短期大規模裁員與社會不穩,但無法掩蓋就業市場面臨的長期挑戰。製造業轉型未竟、服務業吸納有限、政策資源壓力漸增,三重因素疊加,讓中國未來的就業穩定仍充滿不確定性。
政策若無法針對技能培訓、勞動力再配置與產業升級進行更根本的制度性改革,即使關稅全數取消,就業市場也難以恢復過往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