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r of Power|誰握有「不可替代的槓桿」,誰就有全球實力

2025年09月03日 13: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在國際政治與經濟競逐中,真正能左右局勢的,往往不是聲量,而是「別人繞不開的籌碼」。這些籌碼,被學者稱為「不可替代的槓桿(levers of power)」。它們可能是能源、礦產、科技,或是金融結算體系,一旦掌握,便能對全球供應鏈與國際秩序產生不對稱的影響。

歷史已無數次證明:大國的實力並不來自「什麼都能做」,而是來自「擁有別人不能沒有的東西」。


歷史上的槓桿時刻

  • 英國的煤炭與航運霸權:19世紀大英帝國的全球海權,不僅靠皇家海軍,更來自對煤炭加油站與海運保險市場的控制。當時任何遠洋船隊都離不開英國港口與保險市場。

  • OPEC石油禁運(1973):阿拉伯產油國透過石油供應槓桿,讓油價在短短數月內翻四倍,迫使西方國家調整能源戰略。

  • 日本的精密製造:戰後日本掌握工具機、機器人與高端零組件技術,成為「無法快速被取代」的工業中樞。

這些案例說明,大國槓桿往往不是全面力量,而是某些特定領域的關鍵控制權。


當代槓桿:誰在全球佈局?

1. 中國:稀土與新能源的「供應鏈閘門」
中國在稀土產業的主導地位,堪稱現代最典型的槓桿。稀土是電動車馬達、風電渦輪、軍用飛彈的關鍵原料。北京掌控超過 70% 的全球開採量、近90% 的加工能力。2025年中國一度暫停稀土出口,瞬間讓汽車、航太與國防工業陷入不安,直到日內瓦談判框架出爐才恢復供應。這一舉動清楚展示「誰握牌、誰就能定規則」。

同時,中國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等綠能領域,也已建立壟斷性產能,使全球能源轉型無法繞過中國。

2. 美國:金融與科技的雙重槓桿
美國的「美元霸權」是全球最深層的槓桿。以美元為主的結算體系與SWIFT國際金融系統,讓華府能對對手國家祭出制裁,甚至切斷其進入全球市場的通道。這是美國在冷戰後最具威懾力的工具。

另一大槓桿來自科技。美國掌握半導體設計IP與高階製程設備出口管制權,特別是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在美國政策下被嚴格限制出口,使中國等國難以突破高端晶片製造。這正是美國的「科技閘門」。

3. 俄羅斯:能源與混合戰的新牌
俄羅斯雖在經濟規模上遠不及美中,但卻利用能源與「混合戰」手段建立槓桿。對歐洲而言,俄羅斯的天然氣管線長期是戰略依賴。2022年俄烏戰爭後,歐洲被迫面臨能源重組,這正顯示出能源槓桿的威力。

此外,俄羅斯近期屢次被指控干擾GPS訊號、破壞波羅的海海底電纜,這些舉動凸顯新型戰略手段:不直接對準軍隊,而是攻擊資訊與基礎設施,削弱對手信任與日常運作。

4. 台灣:半導體的關鍵籌碼
雖然台灣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國」,但在半導體產業卻握有全球無可替代的槓桿。台積電等企業掌握全球先進製程超過九成產能,是AI晶片、智慧型手機與高效能運算不可或缺的供應者。

這種「科技鎖喉」使台灣被視為全球供應鏈的戰略支點,也被形容為「矽盾」。但同時,這種單一槓桿也意味著一旦受衝擊,風險將波及全球。


七大槓桿類別

專家將全球槓桿分為七大類:

  1. 資源與原料(礦產、燃料、糧食)

  2. 精密製造(工具機、感測器、半導體設備)

  3. 能源系統(石油、天然氣、再生能源)

  4. 物流與地理(港口、航道、海底電纜)

  5. 金融與支付(美元、清算系統、制裁權)

  6. 數位與標準(支付系統、數位身份、技術規範)

  7. 安全與軍事(武器輸出、防務合作、國際規範)

沒有任何國家能同時掌握所有槓桿,但只要握有幾張不可替代的牌,就能在國際博弈中占據一席之地。


未來的競爭:槓桿新戰場

  • 數位支付與數據標準:中國推動「數位絲路」,美國憑藉Google、Apple、Microsoft壟斷,印度則輸出UPI支付系統,未來誰能制定標準,誰就能掌控數位經濟走向。

  • 海底電纜與衛星網路:目前全球超過 597條海底電纜 傳輸95%以上的跨國數據,美中歐日都在積極參與建設。Starlink等低軌衛星網路,則可能成為新的基礎設施槓桿。

  • 能源轉型:氫能、儲能技術與關鍵礦物,將是下一波戰略角力重點。


結論

全球權力的遊戲,從來不是全面壓制,而是誰能讓別人「非你不可」。
中國用稀土,美國靠金融與科技,俄羅斯用能源與混合戰,台灣憑半導體——這些都是當代最鮮明的「不可替代槓桿」。

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將不在於誰力量最大,而在於誰能打造更多「繞不開的選項」。掌握槓桿,才是真正的大國實力。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Energy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