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印度在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主要外資來源之一。2024–25 財年,雙邊貿易額達 356 億美元,其中印度自新加坡進口 212 億、出口 144 億。過去十年,新加坡對印度的年度投資穩定在 100–150 億美元之間。
為了加深兩國的經貿合作,新加坡與印度正醞釀一場跨越能源、數位與產業升級的合作行動。8月份即將登場的第三屆「印度—新加坡部長級圓桌會議」(ISMR),預計將敲定近十份合作備忘錄,涵蓋先進技術、交通連接、技能培訓與數位化等領域。
其中最具想像力的,是一條計畫橫跨印度洋的水下電纜。它將印度的太陽能直送新加坡,並兼具跨境數據傳輸功能,讓能源與數位連結共用同一條戰略通道。然而,安達曼海溝的深海地形,為鋪設工程增添了不小挑戰。
能源合作的另一軸線,是綠氨與綠氫的出口。對正加速航運燃料與工業脫碳的新加坡來說,這將是未來供應鏈的重要拼圖;而印度則可憑藉其可再生能源與電解設備的規模優勢,奠定區域綠氫樞紐的地位。
在人才與製造能力方面兩國也有合作項目。雙方計畫每年為約十萬名印度人才提供航空、半導體、先進製造等領域的技能培訓,並打造「培訓—就業—再培訓」的循環模式。這不僅是企業開拓印度市場的入場券,也可能成為區域人才流動的新平台。
不過,外部風險依舊存在——美國關稅政策的多變、全球金融環境的收緊,以及地緣緊張推高能源價格,都可能成為計畫推進的變數。對海纜項目而言,技術瓶頸、跨境監管協調與融資成本波動,更是需要提前預案的挑戰。
若一切如期推進,雙方有望在 2025 年底前完成協議簽署,2026 年展開可行性與前置工程,並在 2027–2028 年進入主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