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亞洲製造業活動月報

2025年09月04日 08: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截至2025年9月初,亞洲製造業正同時面臨兩大壓力:美國加徵關稅內需疲弱

先看關稅部分。美國川普政府在7月與日本和南韓達成協議後,把日本汽車等商品的關稅從原本的27.5%降到15%,南韓也從8月7日起適用15%的稅率。雖然比原本威脅的25%低,但仍比過去10%的基準高,出口壓力依舊存在。

這些新關稅很快反映在數據上。日本8月製造業PMI是49.7,代表景氣持續收縮,已連續兩個月低於50。南韓更糟,PMI只有48.3,已經連七個月在收縮區間。台灣則已連續第六個月下滑,六大產業中有五個(運輸設備、基礎材料、食品與紡織、電氣機械、電子與光學)呈現萎縮。相比之下,菲律賓和印尼的PMI仍在50以上,顯示工廠活動還在擴張。

中國的情況則比較矛盾。民間調查顯示8月PMI回升到50.5,重新回到「擴張區間」,但官方數據卻連續第五個月顯示收縮。換句話說,中國製造業表面上有回暖,但內需還是疲弱,出口訂單也不穩定。

南韓的出口數據最能凸顯關稅衝擊。2025年8月,南韓整體出口雖然比去年同期成長1.3%,但這個成長率比市場預期的3%要差很多;其中對美國出口直接掉了12%,是自2020年疫情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但並非所有產業都下滑:半導體出口大增27.1%,對台灣的出貨更是暴增39.3%,顯示AI帶動的晶片需求仍在支撐。相對地,南韓8月進口卻比去年少了4%,反映國內需求疲弱。

印度則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它的製造業在8月創下17年來最快增速,但同時也遭遇美國高關稅。自8月27日起,美國將印度許多傳統出口商品的關稅提高到50%,例如紡織品、珠寶和蝦,這些產業受到嚴重打擊。例如:2024年印度對美國的珠寶出口達100億美元,占整體近三成,現在訂單已經開始減少;海鮮出口26億美元,其中四成是蝦,高關稅直接壓縮訂單。但部分產業獲得豁免:智慧型手機2024年出口美國70億美元,2025年上半年更達110億美元;製藥2024年出口36億美元,2025年上半年也達37億美元,這些商品因免稅反而成為出口的支撐點。

整體來看,亞洲製造業正陷入「雙重夾擊」:一邊是美國的高關稅,一邊是中國的低價出口競爭。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像南韓、泰國)特別脆弱,短期內很難恢復利潤。只有與AI相關的晶片產業還能提供支撐。但若要真正化解風險,各國仍必須加快內需刺激,並且尋找更多元的出口市場。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Industry
Automobile
Consumer
Energy
Materials
Technology
熱門搜尋